Search

關於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

人在倫敦,收到老友傳來的訊息,想聊聊《你的孩子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關於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

人在倫敦,收到老友傳來的訊息,想聊聊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。

「老實說,我有點擔心。我希望它不要為了戲劇性而過度狗血,形塑了父母彷彿是兇手的意象。」他略帶憂慮地說。

他的擔心不只是他的擔心。

相當程度,也代表了許多對這部戲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人。

----------

我是這麼回覆他的:

「孩子與父母、大人跟小孩,權力在立足點上本來就不對等!一旦互動出了狀況,如果又沒有人替孩子發聲,這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結構,更會僵化到難以鬆動。改變?別開玩笑了!

然而,沒有人喜歡被指責為『不稱職的父母』、『害孩子的父母』,唯有父母身上曾有過的『傷』與『難』被看見,耳朵才有可能打開,心才夠柔軟到願意 #看見失控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#看進自己在家庭與婚姻裡的傷 。

只是一直被指責、一直被批判,卻沒有被貼近,心裡光顧著築起防衛之牆就飽了,心,要怎麼柔軟得起來?」

#在對孩子的愛裡遇見真實的自己

----------

我對公視製播的劇向來有信心,不會粗糙地處理一部劇,也不會只呈現一種觀點。尤其如果有先看過吳曉樂的原著,你會更加放心。

如無意外,看這部劇的過程,會讓你感到極不舒適,無論是色調、情緒張力,都是。光看預告片,就有這種感覺。而如果我們光用看的,就這麼不舒適,那麼不禁讓人心疼:那些身在其中的孩子,是怎麼忍受這些不舒適、活到現在的?

因此誠摯邀請您:停留在這些不舒適的感覺裡多一會兒,多感受一些,別急著逃!因為觀眾可以逃、可以轉台,但這些孩子逃無可逃,也無法轉台,更無法選出生的家庭。

最後,請不要急著說「這些家庭只是特殊案例吧!」,如果你覺得「不過就五個個案而已,怎麼能具代表性?」,那麼我可以為你舉不只五個,甚至五十個、五百個這樣的案例,都是在諮商室裡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。

而且在絕大多數這樣的家庭裡,我都聽得到這些聲音:「我才不是這種父母」、「我不像他們,我是真的為你好」、「電視都亂演,還妖魔化父母、教孩子頂撞父母」、或是「要不然請你告訴我要怎麼教小孩?」

----------

公視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

台灣時間:7/7(週六)21:00

對了!記得備好面紙。

#你生的孩子不是你擁有的孩子


Tags:

About author
諮商心理師/資深輔導教師,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近20年,並長期投入性別、家庭與婚姻系統、權力議題領域。堅信:「好的教養,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」;「父母幼時的傷痛若經療癒,是孩子的福份」
陳鴻彬諮商心理師/資深輔導教師,堅信:「好的教養,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
View all posts